古箏的對外傳播之伽倻琴

文章附圖

 伽倻琴,也叫朝鮮箏,是朝鮮民族的傳統(tǒng)彈撥弦鳴樂器。朝鮮語稱嘎呀高。流行于朝鮮半島和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。伽耶琴的外形很像漢族的古箏,它和古箏有著很深的淵源。據(jù)史書記載,在公元500年前后,朝鮮古代國家伽耶國的國王模仿古箏制造了一種彈撥弦鳴樂器,朝鮮族人民把它稱為伽耶琴。

      伽倻琴是朝鮮民族和大韓民族極具民族特色的彈撥樂器,雖然脫胎于箏,但又與箏不盡相同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,伽倻琴特立獨行,兼容吸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(shù)風(fēng)格和魅力。伽倻琴原分雅樂琴與俗樂琴兩種。雅樂琴長約177厘米,寬約33厘米,每張12弦,每弦1柱,可以移動調(diào)節(jié)音高。俗樂琴長約152厘米,寬約17至21厘米,每張亦為12弦。經(jīng)我國改革,弦增至18根,增加4和7兩個音節(jié),使音域比原來更寬,音量更大。演奏時,琴的一端放于膝上,一端著地,左手按弦,右手取音。伽倻琴音域?qū)拸V,音色優(yōu)美,演奏技巧豐富,具有極強的藝術(shù)表現(xiàn)力,既可獨奏,也可以用于歌唱伴奏。

      伽倻琴的種類大體可分為“正樂伽倻琴”(古制伽倻琴)、“散調(diào)伽倻琴”、現(xiàn)代用的“21弦伽倻琴”等三種。古制伽倻琴槽是用獨木刳桐制做,不設(shè)底板,尾端有羊耳頭狀的裝置,有十二弦(用粗細不等的絲弦),弦柱十二(人字型的雁柱)。此種伽倻琴到二十世紀初已很少見。散調(diào)伽倻琴它是屬于近代的伽倻琴,在形制上有較大的改進,如將尾端羊角木去掉,并將琴體加上栗水底板,有染尾,有十三弦(絲弦)。主要用于散調(diào)音樂。21弦伽倻琴是現(xiàn)代用的改良伽倻琴。在形制上把尾端的染尾去掉。有21弦。弦有尼龍弦和金屬鋼絲纏尼龍弦兩種;定弦有七聲音階定音法和五聲音階定音法兩種。

      伽倻琴的演奏方法演奏伽倻琴,右手除小指外均用于彈奏,技巧有彈、拔、滾、琶等,泛音特別清澈動聽。左手技巧有按、顫、推、揉等,是表現(xiàn)伽倻琴獨特風(fēng)格的重要手段。演奏時,奏者席地而坐,將琴體橫在身前,琴首置于右膝上,琴尾觸地。也可將琴身平置于桌面上。右手用拇指、食指、中指和無名指彈奏琴柱右側(cè)弦段,左手按抑琴柱左側(cè)弦段。伽倻琴多按五聲音階定弦,主要用C調(diào)或B調(diào)。比較著名的曲目有《阿里郎》,《月亮》,《桔梗謠》等。

be68976a86d2bf5c5c3eb10133ca4d45.jpg

12fd3a75d067cf752084b68c748fbdf1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