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箏的對外傳播之日本箏

文章附圖

  日本箏在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(公元8世紀左右),也就是中國的唐代。因此,在形制上及演奏方法上傳承了唐箏的一些特點。唐代的箏是十二、十三弦并存,在日本歷史中記載日本箏是隨著遣唐使東渡到日本的。初為十三弦箏用于雅樂合奏,平安朝時期才開始為“催馬樂”和“朗詠”的歌唱伴奏。

日本箏的形狀為一長方體,長度為180~210厘米,以日本泡桐樹獨木(現(xiàn)多為加拿大桐木)匏空而成,共十三弦,初為絲弦,弦的直徑相同,后有尼龍、聚脂纖維的弦質(zhì),琴柱為象牙或硬質(zhì)塑料及硬質(zhì)木材,離演奏者最遠的一弦其琴柱音高比第二弦高五度或四度(也就是音位排列并不全是由低至高)。另外為了轉(zhuǎn)調(diào)方便和不擴大面板的寬度,最遠的琴柱兩端斜立在面板及邊框上,底板有兩個音孔,采用平直的后岳山,因其體積大、弦數(shù)少、弦距大、面板弧度大等,再加上采用絲弦,形成渾厚的音色。日本箏在制作工藝上,目前也較中國古箏來得講究,其中又以日產(chǎn)桐木帶雨點花紋的“雨點箏”最為高級,在裝飾方面也非??季浚械氖褂孟笱澜鸩c綴、鑲嵌。

      箏及箏曲傳入日本后,發(fā)展成了日本人民群眾十分喜愛的一種民族音樂形式,不少現(xiàn)代的日本民族音樂作品都是為箏而作,箏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。在異國文化中經(jīng)過一千二百多個春秋后,當今被稱為KOTO的日本箏已成為日本國的代表性樂器之一,發(fā)展形成了具有與中國箏完全不同的獨立音樂體系,同時又與中國古箏并行,是當代亞洲箏類樂器中的主要成員之一。

      早在明治時期,日本貴族階層的女孩子們出嫁時,就把箏作為嫁妝之一,以此顯示其出身之高貴、教養(yǎng)之深厚。如今箏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仍是隨處可見。每逢日本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全國各地大街小巷的商場街店里放的幾乎都是箏曲,好像如果沒有箏樂的襯托,人們就不足以感受到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氣氛似的。平時在日本,如果想聽到箏的聲音,只需走到一些旅游勝地或傳統(tǒng)工藝品的專賣店就能達到目的。日本的茶道、插花也離不開箏樂的襯托。在一些重要聚會或典禮上

也常能聆聽到箏的演奏,如婚宴、競選慶功宴、開學或畢業(yè)典禮等??梢哉f,在日本人的心目中,箏已經(jīng)成為“和文化”的代言。日本箏音樂的部分特征反映了日本文化中秩序、節(jié)制、沉默、細致、群體性等價值觀特點。

      日本箏的演奏方式也不同與古箏,日本箏演奏者跪坐于琴首,而山田派的演奏者則為斜跪稍向左方。無論山田派還是生田派,演奏時彈弦點均在琴首的10厘米左右處,左手最遠放置在離琴柱約20厘米處。義甲形狀有鏟形及方形兩種,高級的為象牙制成,演奏上以大指為主。由于弦距寬、面板弧度大,加上跪坐彈箏,因此彈奏時手臂角度下斜,發(fā)力較為容易,較常使用手腕。從現(xiàn)存的演奏技法中,依稀可以看出仍保留了唐代箏曲的演奏手法。

      日本箏演奏用的義甲也不同與中國古箏:日本箏的義甲是三指,無名指不佩戴,材質(zhì)也以樹脂居多。生田流派和山田流派的又不盡相同,下圖是山田流和生田流的義甲:

     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,隨著經(jīng)濟的復(fù)蘇,日本逐漸走出了戰(zhàn)敗的陰影。日本在經(jīng)濟和文化一躍成為世界強國,隨著日本在國際社會上的活躍,日本的民族音樂和文化形式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。在國際音樂交流中,日本箏作為極具特色的民族樂器,世界影響力越來越大,日本箏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遠遠超過中國的古箏,外國很多作曲軟件的音色庫中都會有日本箏,也就是KOTO的音色,有的也會有伽倻琴的音色,但是基本上沒有中國古箏的音色。

      不過隨著近幾十年中國經(jīng)濟持續(xù)高速增長,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,中國文化開始風靡全球,古箏的對外交流日益頻繁,特別是近幾年通過中國古箏工作者的不懈努力,古箏新曲目的不斷創(chuàng)作,古箏技法的不斷創(chuàng)新,古箏表現(xiàn)力的不斷提高,使得古箏這門古老的藝術(shù)煥發(fā)出勃勃生機。同時也得到了國際箏界的高度認可---箏樂文化的根在中國!